讨论论文:《概念珠宝的意义与演变:消费社会中珠宝作为象征资本的意义生成与颠覆》
分享
超级简单摘要(适合初学者)
珠宝:过去与现在
- 从历史上看,珠宝被视为“闪亮的装饰品”或“财富和地位的展示”。
- 如今,它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一件只需佩戴就能传达信息的小艺术品”。
两个视角(轴)
①美的轴线
- 享受材料和工艺的光彩。
②概念轴
- 穿着诸如“爱”、“自由”或“环境问题”之类的故事和想法。
珠宝的三步演变
- 装饰→展示:用宝石和黄金显示地位。
- 主题→讲故事:用心和首字母表达感受。
- 质疑→思考的工具:成为提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小作品。
如何享受它?
- 除了穿着你最喜欢的设计之外,
- 想一想,“这到底想传达什么?”
- 并与周围的人讨论!
珠宝正从单纯的“装饰品”演变为“承载您思想和价值观的小小信使”。请欣赏您专属的故事!
第一章:简介——欣赏珠宝的新方式
1.1 问题陈述:为什么现在要重新考虑珠宝?
长期以来,珠宝一直被视为装饰品、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馈赠的媒介。尤其是在现代西方消费社会中,珠宝已成为一种物质符号,通过珍稀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价值”,其价值与经济资本紧密相关(Veblen,1899)。
然而,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超越物质价值的象征价值(意义价值),强调与个人哲学和社会信息的共鸣,珠宝正从单纯的装饰品转变为“思想的载体”。
1.2 本文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本文从文化艺术理论角度,梳理珠宝价值结构的演变,以阐明“概念珠宝”在当代社会出现的意义。
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 珠宝如何从“装饰品”转变为“思想的媒介”?
- 当代艺术价值观的转变对珠宝表达产生了哪些影响?
- 品牌和艺术家所呈现的概念如何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形成共享的意义空间?
1.3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讨论涉及以下理论:
- 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将珠宝的价值视为依赖于情境的象征价值的观点(Bourdieu,1984)。
- 当代艺术理论:作品的意义是在艺术家的意图与接受者的解读之间产生的(Danto,1997)。
- 对象话语理论(Chiara Scarpitti):将珠宝视为调解思想的“物质符号”的观点。
- 消费者社会理论和符号学:物品在意义消费、符号建构和个人身份形成中的作用(Bauman,2007;Barthes,1972)。
基于此,本文探讨珠宝是否可以作为社会和概念话语的场所,超越单纯的审美表现。
1.4 章节结构
本文结构如下:
- 第二章:珠宝价值的演变与社会背景
- 第三章:珠宝的双轴结构——美感与概念
- 第四章 首饰与概念关系具体分析
- 第五章:结论——珠宝的新视角及其未来影响
这表明珠宝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实践,介于个人与社会、装饰与表达之间。
1.5 结束语:珠宝诉说着什么?
珠宝虽是无声之物,却蕴含着多元的叙事,超越爱与记忆,蕴含着对时代的追问、与自我的对话、与社会的定位等多重意义的生成。
本文的基本研究问题是重新定位珠宝的性质,使其不仅仅是时尚的延伸,而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追求。
第二章:珠宝的两大轴心及其新兴方向
2.1 珠宝作为对美的追求
从历史上看,珠宝一直被视为一种装饰品,通过稀有材质(例如钻石、黄金和铂金)和精湛工艺,象征着美学和物质价值。珠宝的这种价值体系可以被理解为与社会阶层相关的“美的资本”。
在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中,艺术品味是上层阶级再生产的机制,而珠宝首饰通过其“视觉的光彩”和“精致的美感”,也是一种将等级优越性视觉化的象征资本(Bourdieu,1984)。
在这里,珠宝充当着“观看者”的社会代表,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外部评价。
2.2 概念的发展:珠宝作为符号
自21世纪初以来,特别是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和女性消费者的崛起,珠宝已经从单纯的审美对象转变为一个充满意义的象征实体(Featherstone,2007)。“爱”、“纽带”、“自由”和“独立”等抽象概念通过心形、钥匙、星座和首字母等图案具体化,并与品牌故事一起被消费。
珠宝的这种作用是布迪厄“惯习”(体现文化资本)理论的延伸,即个体的品味和文化偏好反映在对珠宝的选择上,进而建构其社会身份和地位。
2.3 珠宝作为当代艺术般的观念表达
此外,近年来,根据Chiara Scarpitti (2021)的理论,珠宝正在被重新定义为客体话语。
“当代珠宝已经超越了装饰的范畴,成为激发思考和体现概念叙事的媒介。”
— Scarpitti,《当代珠宝视角》,2021 年
在此,珠宝超越了单纯的装饰和情感表达,成为一种承载政治、社会和哲学主题的思考工具。例如,环境问题、性别、记忆、肉体性等主题被融入其设计、材料和制作工艺中,从而将珠宝重塑为一种“会说话的物品”。
这种概念珠宝不再是传统的财富象征,而是越来越成为表达佩戴者文化主体性、创造意义共鸣空间的媒介。
2.4 从装饰到思想:意义生成的物质手段
上述价值转变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将珠宝视为时尚的一部分,而将其视为一种可携带的话语。
按照布迪厄的理论,珠宝是上层阶级文化资本的视觉化体现,而当代珠宝也开始成为亚文化反抗和少数群体自我表达的场所。
换句话说,珠宝现在不仅充满了传统的象征资本(权威、财富),而且还充满了替代的象征资本(例如女权主义意义、环境意识、身体感觉的重新定义)。
2.5 总结:分叉与扩展语义空间
正如本章所示,当代珠宝正在沿着两个不同的维度重新评估:“美的轴心”和“概念轴心”。
- 美丽的轴心:基于材料、工艺和美学的传统价值观。
- 概念轴:基于意义、叙述和社会陈述的象征价值。
这种双轴结构为重新定义珠宝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其不再仅仅作为装饰品,而是文化资本、象征资本和表征实践。珠宝不再是“佩戴”之物,而是正在演变为“引发思考”之物。
第三章 珠宝与概念意义的关系
3.1 品牌珠宝叙事性的兴起
近年来,品牌珠宝已不再仅仅竞争材料的奢华或工艺的复杂程度,而是成为“体现叙事的象征性物品”。
例如,一些标志性的奢华珠宝作品融合了品牌的图案和结构,蕴含着爱、归属感或好运等象征意义。这些作品的设计并非仅仅通过拥有而完整,而是通过佩戴来讲述它们的故事,展现佩戴者的体验。
这一趋势与 Chiara Scarpitti (2021) 提出的“客体话语”(说话的客体)视角相呼应。珠宝不再是静止的物件,而是被定位为“提出问题并建立关系的叙述者”。
“现在,物体朝着多方面的方向发展,旨在提出问题和表达概念,成为叙事和关系的‘主体’。”
— 斯卡皮蒂(2021)
在这里,珠宝充当着“叙事主体”的角色,通过与佩戴者的身体、记忆和身份建立关系来产生意义。
3.2 珠宝与自我表达:其作为象征资本的作用
根据布迪厄 (1984) 的文化和象征资本理论,当代珠宝承担着象征资本的战略功能。
过去,珠宝在“男性赠予女性”的框架下承载着性别意义,而如今,“女性自主选择/佩戴”的珠宝正在兴起。这一转变标志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珠宝从礼物转变为一种自我叙事的媒介。
这种选择并非仅仅关乎品味,而根植于个人想要展现的自我形象以及与之产生共鸣的叙事,构成了一种基于布迪厄“惯习”(文化体现)概念的实践性判断。同时,它也如同斯卡皮蒂所言,与佩戴者作为“对象-思想”(引发思考的客体)的内在结构产生共鸣。
3.3 “有意义的珠宝”的概念
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珠宝不再仅仅是装饰品或投资品,而是“自我叙事化”的一部分(Bauman,2007)。
在此过程中,珠宝获得了双层语义结构:
- 明确含义:嵌入主题和文本表达中的故事和象征意义。
- 隐含含义:与佩戴者的记忆、经历和信仰相关的个人背景。
通过这种双层结构,珠宝成为佩戴者与他人之间沟通意义的媒介。由于“观看者”和“佩戴者”都对其叙事进行解读和重构,珠宝成为了一个动态的意义生成装置。
3.4 设计的转型:从提升宝石到赋予意义
珠宝设计的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传统的重点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凸显宝石的美感,而如今的趋势则转向“设计本身就蕴含着意义”。
例如,可以观察到以下趋势:
- 内含珠宝:通过故意暴露宝石内的瑕疵来表达瑕疵和缺陷的美感。
- 道德珠宝:通过使用再生材料或合成宝石,融入环境伦理和对生产背景的批判。
- 另类珠宝:设计质疑身体不对称或性别规范的形式。
这些例子象征着珠宝从物质之美向概念价值转变的过程。珠宝超越了其作为装饰品的角色,成为一种质疑、诉说和主张的物质媒介,与当代艺术实践相呼应。
摘要:珠宝是生成符号和叙事的工具
在本章中,我们确认了珠宝作为“言说物”(有意义的叙述者)的当代趋势。品牌珠宝叙事性的增强、自主选择佩戴的文化资本意蕴、双层语义结构以及设计的批判性转型,都表明珠宝已不再仅仅是装饰品。
珠宝首饰具有象征资本、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复杂特性,正在被重新定义为消费社会文化实践的最小单位=“说话的设备”。
第四章:珠宝的演变阶段及其未来
4.1 框架呈现:珠宝的三阶段演化模型
本章提出了珠宝价值结构及其演变的三阶段模型。该模型阐述了珠宝价值从物质价值向语义价值转变的过程:
阶段 |
核心价值 |
代理人 |
代表什么 |
第一阶段 |
美丽、工艺、稀有(美丽之都) |
创造者/给予者 |
权威、财富、审美眼光 |
第二阶段 |
故事、主题(符号资本) |
品牌/叙事 |
普世价值(爱、纽带、记忆) |
第三阶段 |
概念、问题、陈述(语义资本) |
佩戴者/制造者共鸣 |
社会/哲学信息 |
这三个阶段展现了珠宝从装饰品到激发思考的媒介的演变,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中的象征斗争理论以及斯卡皮蒂的对象话语理论相一致。
4.2 第一阶段:珠宝材质与工艺
这一阶段,珠宝的价值取向强烈地以他人为中心,注重“旁观者的目光”,并充当着富人权威和地位的视觉化媒介。这种价值体系以贵金属和宝石等物质资源为支撑,与封建等级秩序以及赞助制度下的审美等级密切相关。
此外,这个阶段的珠宝可以说是“展示用的珠宝”,是佩戴者社会象征的标志(参见凡勃伦,1899 年)。
4.3 第二阶段:主题与叙事珠宝
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时尚品牌和大众珠宝制造商的兴起,珠宝开始融入普遍的叙事(爱、记忆、命运)。这使得珠宝从“选择之物”转变为“叙事之物”。
品牌呈现的标志性珠宝成为与个人经历和记忆相关的象征性物品,佩戴者通过将这些故事叠加到自己的叙述中来重建意义。
在这里,珠宝发挥着“珠宝叙事”的作用。
4.4 第三阶段:质疑珠宝
此外,在当代艺术的影响下,珠宝如今正演变成一种包含“疑问”与“陈述”的思考媒介。斯卡皮蒂所说的“客体话语”恰恰对应着这一阶段。例如,以下几类作品便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 带有政治色彩的珠宝(例如,涉及性别或移民问题的设计)
- 材料评论(例如,使用再生材料或非宝石材料的作品)
- 重新考虑物质性(例如,偏离典型佩戴位置的装置类珠宝)
-
将文化象征与参与式艺术实践相结合的举措,为社会对话和集体意义构建创造平台(例如,阿部夫妇的“梅花项目”)
这类珠宝发挥着“思考珠宝”的功能,通过佩戴者的肉身,将对世界的批判态度具象化。在此,珠宝不再局限于自我表达,而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4.5 珠宝作为媒介:小巧与自由的优势
珠宝之所以能够成为如此社会和哲学表达的媒介,原因之一在于其小巧的尺寸、实体感和便携性。正因如此,珠宝能够承载高度浓缩的意义,并比服装或大型艺术品引发更直接、更直接的回应。
这正是珠宝作为“蕴含意义的最小媒介单位”,斯卡皮蒂称之为“思想的媒介”,强调了珠宝的潜在社会效能。
摘要:珠宝的未来潜力
珠宝正在逐渐摆脱其作为“财富的象征”或“爱情的信物”的传统角色,而逐渐具备了作为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身体与符号相交界面的潜力。
这种趋势是历史动态的延伸,将珠宝转变为“需要观看的东西”、“需要叙述的东西”和“需要质疑的东西”。
展望未来,珠宝将继续演变为“可穿戴的思想”和“可携带的价值观”,与艺术、哲学、社会批判、伦理和性别等不同领域相联系。
第五章:结论——迈向珠宝的全新美学与概念享受
5.1 从装饰到话语:珠宝的变迁
正如本文始终论述的那样,珠宝已不再仅仅是装饰品或赠礼的象征,而是成为体现个人价值观、社会态度乃至思想本身的媒介。这种转变可以理解为作为装饰品的“外化自我”转变为“思想的容器”和“社会批判的工具”的过程。
这种转变由以下综合趋势支撑:
- 艺术价值观的转变:当代艺术的趋势是强调思想、问题和关系而不是技术和可复制性(Danto,1997)。
- 消费文化的成熟:价值从所有权转向体验,再转向同理心和叙事(Bauman,2007)。
- 珠宝作为文化资本:重新定位珠宝,使其在知识和批判背景中发挥作用(Bourdieu,1984)。
因此,珠宝开始发挥“意义的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种价值的转变,更是对新的物质和概念体验的提出:佩戴=表达/共鸣=参与。
5.2 概念珠宝的意义和潜力
本文提出的概念珠宝框架提供了新的享受方式,例如:
- 珠宝是思考的起点:通过佩戴它,它成为人们日常思考信仰和问题的工具。
- 珠宝作为社会话语的催化剂:一种微小的信息媒介,可以引发观看者和对话者的思考。
- 文化素养的体现: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对珠宝的背景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可以将佩戴者的文化资本形象化。
珠宝的这些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独特的装置,可以在艺术视角和社会背景之间建立接触点,同时拥有不同于服装、工艺品或雕塑的身体亲密性和便携性。
5.3 珠宝的未来:迈向佩戴思想的时代
展望未来,以下方向可能对珠宝行业至关重要:
- 分散价值观的呈现:个性化和批判性珠宝的增加,摆脱财富、性别和礼物的结构。
- 深化材料批判:将有关材料和生产过程的伦理和哲学问题融入设计理念中。
- 跨媒介性的扩展:时尚、当代艺术和技术交叉领域的新实验。
这些趋势将被评估为通过珠宝微媒介创造时间性、自我性和他性交集的尝试。
5.4 结束语:我们赋予珠宝什么?
归根结底,根本问题是:“我们赋予珠宝什么意义?”传统上,珠宝承载着诸如爱、记忆和美等普世价值。然而,未来的珠宝可以成为在不确定时期确认身份的工具,同时也是批判性介入社会的媒介。
珠宝的享受正在悄然但坚定地从一个以资产价值或炫耀为竞争对象的时代,转变为一种产生意义和对话的沉思体验。
那时,我们把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思想”“叙事”“价值”寄托在珠宝这个微小的物体上。
参考
Barthes, R. (1972). 神话学. Hill 和 Wang。
Bauman, Z. (2007). 消费生活.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84).《区分:对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哈佛大学出版社。
丹托,AC(1997)。《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边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Featherstone, M. (2007).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SAGE.
Gell, A. (1998). 艺术与能动性:一种人类学理论。克拉伦登出版社。
Scarpitti, C. (2021)。当代珠宝视角。必要实践的意义与演变。《珠宝研究杂志》第四卷
Turner, V. (1969). 《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Aldine Transaction。
Veblen, T. (1899).《有闲阶级论》。麦克米伦出版社。